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忻州五台县境内,以台怀镇为中心,周围有五座山峰,如同五根擎天大柱,拔地崛起, 巍然矗立,峰顶平坦如台,故得名五台。五峰以五方命名,分别为东台望海峰、南台锦绣峰、西台挂月峰、北台叶斗峰、中台翠岩峰。五座主峰为一列山脉,南台独立为峰。五台山因山上气候多寒,盛夏仍不知炎暑,因此,又称清凉山。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,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,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,被称为“华北屋脊”。山西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,文殊菩萨的道场,与浙江普陀山、四川峨眉山、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。五台山因其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,居于佛教四大名山之首,有金五台之称。
ID:108021-00021 五台山风光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 佟京城
ID:020-1275 山西五台山广化寺天王殿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
五台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,早在东汉就在此建佛教殿堂,唐代因“文殊信仰”的繁盛,寺院多达360多处,现存唐、辽、元、明清寺庙及遗迹近百处。清代,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,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、黄二庙。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,称为台内,其外围则称台外。 台外南禅寺和佛兴寺建于唐代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,并有大量珍贵文物。
五台山是古老的花岗岩、片麻岩构成断块上升的山地,山顶平展如台,河谷溪流不断,层峦叠蟑,峰岭交错,奇峰灵崖,随处可见,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。五台山的写字崖,用水洒湿以后,拿手帕仔细拭擦,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,水干字隐。有人曾揭去表皮石层,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。层层有字,字字不同。据记载曾发现过“天之三宝日月星,地之三宝水火风,人之三宝精气神”的联句。
五台山有僧尼数百人,现存寺院48处。
ID:109556-00081 五台山僧侣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 莫震宇
五台山风光壮美,景色独特。境内梵宇林立,文物遍布。置身其中,松亭亭,泉淙淙,云山雾海沉浮中,楼阁姿容秀。古刹晨昏天香飘,佛寺早晚金钟鸣。三步一趣典,五步一掌故,到处有景致,到处又隐伏着神奇的秘密。世人赞说:“五台归来不看庙”。
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则,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。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,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,因院内有大白塔,故名塔院寺。
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,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。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,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,是五台山标志性建筑。大白塔通高75.3米,环周83.3米。塔基为正方形,塔身状如藻瓶,粗细相间,方圆搭配,造型优美。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,按乾、坎、艮、震、巽、离、坤、兑等八卦地位安置。塔顶中装铜顶一枚,高约5米,覆盘21米多,饰有垂檐36块,长2米多;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3个,连同塔腰风钟在内,全塔共有252个。
ID:108108945-06010 五台山佛寺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 姚焕瑜
白塔中层建塔殿三间,内有三大士铜像、瓷质济公和尚塑像、木雕刘海戏金蟾像。塔基外围是走廊,原设木制法轮一百二十个,现改设铁制法轮,是诵经用的,呈圆桶形,转动自如。
塔院寺内有大雄宝殿、藏经阁,白塔就位于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之间。寺院东部有完整的禅院。寺院门外有一座三门木牌坊,是明代遗物,牌坊斗拱雕工精细,顶饰典雅大方。
殊像寺,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,因寺内供文殊像而得名。殊阁宽五间,深四间,重檐九脊顶,檐下斗拱密致,檐上三彩琉璃剪边,阁内佛寺宽大,文殊驾驭于狮背,高约9米。龛背而塑三世佛(药师,释迦,弥驼),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,全部塑像皆为明代作品。佛像居于龛背面倒座之上,颇为特殊。
显通寺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,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北侧。建于东汉永平年间(公元58-75年),因营坊村(今台怀镇)后山势奇伟,气概非凡,酷似印度的灵鹫山,故取名大孚灵鹫寺。“大孚”是弘信的意思,这是汉明帝刘庄特意加在寺名前面的。北魏孝文帝扩建此寺,当年由于寺前花开满园,又被叫做花园寺。唐太宗曾重修花园寺,显赫一时,唐武则天(公元684-704年)时,因新译华严经藏此,曾改名大华严寺。明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名“大显通寺”。明万历年间一度改称永明寺,直至清康熙二十六年(公元1687年)仍称大显通寺并沿用至今。
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主殿,也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。殿宇宽展宏大,殿额悬挂清康熙皇帝御笔“真权如应”木匾一块。殿内正中并列释迦牟尼佛、药师佛、阿弥陀佛三座塑像,十八罗汉塑像分列两厢。佛像前经案排列,跪垫满布。经案上罗列挂钟、木鱼、鼓磬等器物。大雄殿后,是显通寺著名的无量殿和铜殿,这两座殿可称之为寺中建筑瑰宝。
无量殿又称无梁殿,纯系砖结构建筑,殿宽七间、进深四间,砖雕精致、藻井富丽,屋顶为重檐歇山式,也是砌砖而成,是我国古代砌砖建筑艺术杰品。
铜殿建于明万历年间。高8.3米,据称由一百万斤纯铜建造而成。铜殿是重檐歇山顶,殿内供高约一米的铜骑狮文殊像,周围铜壁上铸满万尊小佛像。整个铜殿装饰富丽,雕铸精巧,造型美观。
罗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隅,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。创建于唐代,明弘治五年(公元1492年)重建,清代曾多次重修。罗喉寺高墙大院,院内有卵石小径,幽深古老。门前有一对雕刻精致、造型粗犷的唐刻石狮,是五台山地区罕见的珍品。寺内现存有天王殿、文殊殿、大佛殿、藏经阁、厢房、配殿、廊屋和禅院。
ID:020-1114 五台山最大的石狮子(山西五台山罗睺寺) 图片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
罗喉寺后殿中心装有“开花现佛”,是一套木构装置系统的圆形佛坛,坛上中心装有一朵三米多高的莲花,四尊佛像坐于莲花瓣中,地下圆盘转动,操纵花瓣开合,花瓣中四尊坐佛随花瓣之开合而或隐或显,故取名叫“开花现佛”,是寺内一大奇观。
普化寺在五台山台怀镇东隅山麓。寺内有天王殿,大雄宝殿,三大士殿,玉皇阁及两厢楼廊,左右还有禅堂,僧舍,吕祖阁等建筑。
佛光寺,位于五台山县城北,寺庙坐东向西,依山势起伏而建,三面环山,整个寺庙围裹在苍松翠柏之中,寺前是山下平原,视野开阔。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(公元471-499年)时期,隋、唐时寺况兴盛,在日本、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。唐武宗(公元841-846年)灭佛法时,佛光寺遭到破坏,现存东大殿,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(公元877年)重建,殿内塑像、壁画、石刻,殿外墓塔、经幢,都是唐代遗物,价值连城。
寺内东大殿是唐代遗物,背依册踞高台,可俯览全寺。前院北侧的文殊殿内佛坛上塑有文殊菩萨及胁侍共六尊,为金代遗物,塑像服饰富丽、面目逼真。殿内四周墙壁下部,彩绘有五百罗汉壁画,为明代宣德年间的作品。
祖师塔在佛光寺内东大殿南侧。是北魏孝文帝时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塔。塔身古朴,用青砖砌筑,高约8米。唐塔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,共有七座,其中四座为唐塔。
南山寺是佑国寺,极乐寺,善德堂的合称,寺区背山面水。寺庙依山势建造,高低错落,层迭有致,有亭台楼阁,殿堂古塔300余间。寺前坡道林荫覆盖,山门下筑石磴108级,门前影壁砖雕细致。寺内殿宇形式结构各具特色,两侧栏板望柱上雕人物,花卉,鸟兽,故事等图案。五台诸寺雕刻艺术,以南山寺为冠。
延庆寺大佛殿在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7公里善文村。四周环山,寺成盆地,佛殿分外醒目。寺前有北宋景佑二年(1035年)石幢一座,四层, 高约7米,上镌陀罗尼经,据记载,该寺在宋代已存在。
广济寺,俗称西寺。寺门紧临街,院东西配殿奉观音,地藏二菩萨,正中为弥陀殿,最后为大雄宝殿五楹。殿内有佛,菩萨,第子,金刚等塑像,两侧分别架麟,狮,象,都是元代佳作品。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,高约4米,座上镂以石狮,幢身雕有佛像,顶部覆以宝盖,刀法简洁,形制石朴。
金阁寺在五台山南台西北岭畔,五台山著名佛寺之一。唐大历五年(公元770年),代宗诏高僧不空赴五台山修功德建寺,铸铜为瓦,涂金瓦上,饰佛阁为金阁。
菩萨顶位于台怀镇中心,坐北朝南,建在五台山台怀显通寺北侧灵鹫峰顶,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。五台山传为方殊菩萨道场,菩顶传为文殊居处,故又名真容院,亦称文殊寺。
寺居山头,地势较高,门前筑石阶108级,石级上有牌坊三间。山门内有天王殿,钟楼,菩萨殿,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。两侧有配殿,后部有禅院,转廊,规模完整,布局严谨。菩萨重檐歇山,副阶周匝,大雄宝殿单殿五脊,勾栏围绕,合部建筑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。寺内康熙御碑方座螭首,立于前院。乾隆御碑在东院碑亭内,用方形巨石雕成,碑高6米,每面宽及1米,用汉,满,蒙,藏四种文字镌刻。
灵鹫峰,又称为灵鹫山,略称灵山,是五台山台怀镇内的一座名山,传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在山中居住和说法多年。所以佛教中的许多传说与此山有关。
龙泉寺,俗名九龙岗,在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九龙岗山腰,寺旁有泉曰龙泉,寺名由此得来。建于宋代,明嘉靖初重修,清末至民国初又重修。现存影壁,台级,牌坊和三座院落。影壁中间镶嵌有一世石雕刻,文殊骑狮居中。向北登108级台阶即达山门,门前汉白玉石狮一对,勾栏小拱桥一座,石牌坊一座,旗杆高耸于两侧。
圆照寺,坐北朝南,建在灵鹫峰山腰。北仰菩萨顶、广宗寺,南瞰显通寺、塔院寺,东眺黛螺顶、善财洞,西望寿宁寺、三塔寺,居群宇之中心,傲天地崔嵬。平面布局南北长,东西窄,依山势而建,呈一枣核形,占地面积12600余平方米,共有各种建筑物八十多间。
广宗寺在五台山台怀镇北侧营坊村山腰,背依灵鹫峰,面临台怀诸寺,规模不大,布局严谨。山门三楹,内设木制龛阁,供大肚弥勒佛像;左右钟鼓楼高耸,檐角翠飞。大佛殿位居于院内正中,殿为铜瓦盖顶俗称铜瓦殿;其后的藏经阁和禅院,为坐禅及育经之地。
碧山寺又名普济寺,俗称广济茅逢,也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处,相传始建于北魏年间。
镇海寺在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山腰,由两山夹峙,寺侧清泉,长流不息,名曰海底泉。相传此泉即为海眼,龙王九子贪恋民女,横溢成灾,文殊发觉降大锅镇之,后人于此建寺,名曰镇海。
现存山门,钟鼓楼,天王殿,大佛殿,宣教殿,左右配殿等,各殿佛像俱全,皆为清塑。寺南侧为永乐院,清章嘉活佛的住所,院内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,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(1786),传为金顶玉葬。塔周雕佛传故事,上部为四方佛像,周设廊屋,画十大明王和十二圆觉菩萨。十五世以后,历代章嘉皆到此避署,蒙藏教徒朝山礼佛,多要到此,瞻仰活佛。
竹林寺唐代高僧法照在此化竹林创寺,因而得名。寺内除砖塔外,原有山门,天王殿,钟鼓楼,配殿,厢房,正殿, 禅院等建筑。日本天台宗高僧入唐求法沙门圆比觉大师,在唐代就曾到此朝山拜佛。
南禅寺在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西侧。寺坐北向南,有山门,龙王殿,菩萨殿大佛殿等主要建筑,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。晚唐时武宗“会昌灭法”,佛寺大都被毁,但南禅寺地处偏辟,得以幸免,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。
大殿内有佛坛,宽8.4米,高0.7米,坛上满布唐代彩塑。形体,衣饰,手法与敦煌唐代彩像如出一辙。主像释迦,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,手式作禅宗拈花印。两侧及前面有第子,菩萨,天王,仰望童子以及撩蛮,佛霖等共计十七尊。各像面形丰润,神态自若,服饰简洁,衣纹流畅。塑像大多有莲花座,唯撩蛮,佛霖和仰望童子赤足踩地,是我国唐塑中的珍品。
尊胜寺在山西五台县城北20公里西峡村山峪,为五台山南门道上的巨刹。始建于唐,相传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见文殊菩萨,随之建寺,宋代重修,民国初年再修。寺前影壁砖雕精巧,寺内殿堂楼阁皆备,一连五进院落,逐级向上,层迭有致,左右设经楼禅舍,规模宏伟,布局严谨。
广仁寺又名十方堂。在五台山台怀镇北隅罗喉寺东侧。是蒙藏僧侣朝拜五台山时居住之所,是蒙藏建造,布局严谨,建筑秀丽。山门,天王殿,钟鼓楼,中殿,后大殿,配殿,厢房等都完整。中殿本名三宝殿,四周围廊,前设享享,重檐歇山式,内供宗喀巴,药师,释迦三像,四周整龛,供佛像千余尊,故亦称千佛殿。
梵仙山,寺庙就建立在山巅,隐藏在林木之中。
观音洞,因山岩石洞中塑观音像而得名,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以南3公里栖贤谷口岩畔。原为达赖朝山礼佛育经之所,蒙藏僧侣入山,多要到此参拜。
明月池与镇海寺隔清水河相望,寺庙建在东山,距谷口千米上下。明月池原名观海寺,海之意,与镇海寺之海相同。在寺庙背后,有一山凹,站在其处,可以望见清水河及对岸的镇海寺。清水河在暴雨季节,观之如海而得名,大概是因为镇海寺名取意进取,观海者似乎带有视恶为善之嫌,故改名为明月池。
万佛阁,山门向南,二门向西,万佛阁位居寺内东隅,面宽三间,二层三滴水,歇山式屋项,上下两层塑佛像万尊,故名。阁身前檐两层皆施廊柱,设勾栏赁依,外观壮丽雅致。阁上悬有明代大铜钟一口,重约3500公斤。寺内西南隅,有藏式佛塔两座,高约4米,青石雕成,形制秀美,为寺中小品。
内有龙王殿三楹,重檐歇山顶,四周围廊,内塑龙王坐像。殿内雕刻富丽,自柱础,雀替,栏额,斗拱,拱眼,装修等,均用龙风,狮,麒麟,花卉,人物等图案剔透镂刻而成,绚丽多彩,堪称佳作。
五爷庙为万佛阁北殿,庙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的尊称,为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。五爷普施甘露、福泽万民,保佑人们福寿安康。
佛母洞又被人们称为千佛洞,按佛经说,释迦牟尼亦名千佛,千佛洞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;佛母,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,叫摩耶夫人。
千佛洞之洞,分内外两洞,外洞大而明,内洞小而幽,中间有一个扁圆形孔穴相通。内洞可以容纳五至七人。内洞壁上,山岩经水溶化,产生许多乳石及石笋,夹有各种色质,犹如人体心肝五脏,洞形又呈葫芦状,后人称为母腹。
般若泉亦称万岁泉,传说,康熙皇帝上五台山,煮饭喝茶,用的都是般若泉水,因而得名。历代班禅、达赖朝五台山,都要派专人到般若泉取水饮用。 (CCN传媒图片网 李琳)
(文章来源:CCN传媒图片网)